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黑旋风李鬼

2011年淮北摩友之家远征俱乐部“万里云南行”平安凯旋归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十六日是我们出行云南的第十天,今天的行程是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彭州市和都江堰市,路程300公里,这样我们可以路过北川羌族自治县,也就是2008年5.12发生地震的地方,我们可看看地震遗址,看看北川老县城,上午八点我们出发九点半我们就来到了北川老县城,一路上我们怎么看到08年5.12地震时留下的遗址和迹像,取而代知的是新建的楼房和全国各地援建的居民点,但我们还是灾区人民留下的语言和援建后的宣传画,如“感谢党的恩情”,在北川老县城遗址“地震遗址博物馆”我们被武警战士挡住了去路,让我们下车,把车停在遗址外很远的地方,在来购买参观票才能进入地震遗址参观游览,我们走向前去同武警战士说明来意,我们是来祭奠北川5.12地震死者的,他说那也不能进,要购买每人三十元的门票才能进入祭奠,我们以听拿地震逝者来赚钱呢?,与我们同来的北京游客听到这些后也就没有向前在进行交涉,他们又驾驶汽车向西安返回了,我们也知好转身向北川新县城驶去,留下我们想看看地震遗址的遗憾,从北川老县城震遗址在到北川新县城要走四十公里,我们很快的来到绵竹市在继续向什邡市驶、彭州市、都江堰市驶去,并于傍晚安全来到了都江堰市,我们在都江堰市浦阳镇找了两家小旅馆住了下来,这里离都江堰景区也就十几公里路程,食宿比较便宜,事后看来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景区附近的食宿都非常贵,这一夜我们休息的非常好,都是准标准间,条件也较好,两人一间30元一晚。

DSCF0004.JPG
DSC02578.JPG
DSC02579.JPG
DSC02580.JPG
DSCF0001.JPG
DSC02631.JPG
DSC02581.JPG
DSC02582.JPG
DSC02583.JPG
DSC02584.JPG
DSC02585.JPG
DSC02586.JPG
DSC02587.JPG
DSC02588.JPG
DSC02589.JPG
DSC02590.JPG
DSC02591.JPG
DSC02592.JPG
DSC02593.JPG
DSC02595.JPG
DSC02596.JPG
DSC02597.JPG
DSC02598.JPG
DSC02599.JPG
DSC02600.JPG
DSC02603.JPG
DSC02604.JPG
DSC02605.JPG
DSC02606.JPG
DSC02607.JPG
DSC02608.JPG
DSC02609.JPG
DSC02610.JPG
DSC02612.JPG
DSC02613.JPG
DSC02615.JPG
DSC02616.JPG
DSC02618.JPG
DSC02619.JPG
DSC02620.JPG
DSC02621.JPG
DSC02622.JPG
DSC02623.JPG
DSC02624.JPG
DSC02625.JPG
DSC02626.JPG
DSC02628.JPG
DSC02629.JPG
发表于 2011-9-19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老乡,强大!     建议照片一次上传不要多,3、4张为宜,就容易打开!
发表于 2011-9-19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强烈插入!楼主辛苦,图文精彩,谢谢分享。{:1_117:} {:1_13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十七日是我们出行的第十一天,今天我们要参观游览都江堰风景区,来一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水患的伟大水利工程,吃过早餐大家就整理好行装,向都江堰风景区驶去,都江堰城市干净漂亮,城市里老建筑格外显眼,街道上也非常热闹,我们来到景区大门后,大家商议有几人进去参观游览,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愿意进入景区参观游览,就连我家属也不愿意进入景区参观,说是累了,在景区外看看就行了,哎…..只好这样了,我把车停好买好票,就进入都江堰景区进行参观游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参观游览,我个人认为都江堰风景是很好的,它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水患治理水患的伟大壮举。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工程。

都江堰地区

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名称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 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DSC02634.JPG
DSCF0249.JPG
DSCF0250.JPG
DSCF0251.JPG
DSCF0253.JPG
DSCF0255.JPG
DSCF0257.JPG
DSCF0259.JPG
DSCF0260.JPG
DSCF0261.JPG
DSCF0265.JPG
DSCF0266.JPG
DSC02632.JPG
DSC0263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建背景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利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修建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岁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

DSC02655.JPG
DSC02635.JPG
DSC02636.JPG
DSC02637.JPG
DSC02638.JPG
DSC02639.JPG
DSC02640.JPG
DSC02641.JPG
DSC02642.JPG
DSC02643.JPG
DSC02644.JPG
DSC02645.JPG
DSC02646.JPG
DSC02647.JPG
DSC02648.JPG
DSC02649.JPG
DSC02650.JPG
DSC02651.JPG
DSC02652.JPG
DSC02653.JPG
DSC0265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事件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张陵传道青城山

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在天师洞旁有一颗古银杏树要七八个个大汉才能把它围住, 在四川省 乃至全国的极其罕见 据说这个古银杏树是张陵亲手种的。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第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黄炎培都江堰办学

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

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

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政府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

冯玉祥捐资建亭

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民国初年的二王庙

解放军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解放军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解放军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历史意义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

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DSC02679.JPG
DSC02657.JPG
DSC02658.JPG
DSC02659.JPG
DSC02660.JPG
DSC02661.JPG
DSC02662.JPG
DSC02663.JPG
DSC02664.JPG
DSC02665.JPG
DSC02666.JPG
DSC02667.JPG
DSC02668.JPG
DSC02669.JPG
DSC02670.JPG
DSC02671.JPG
DSC02672.JPG
DSC02673.JPG
DSC02674.JPG
DSC02675.JPG
DSC02676.JPG
DSC02677.JPG
DSC0267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江堰水文化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

对修建者的纪念

李冰父子塑像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2000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

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都江堰工程在两千多年运行中,充分发挥了工程潜能,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独具特色宝贵的经验。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治水先驱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反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和长期性。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这也是联合国评定都江堰工程为世界重要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

都江堰治水三字经

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都江堰水文化,其内涵深刻,是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原则,是治理都江堰工程的准则,人们称之为“八字格言”。都江堰的治水三字经,更是人们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和行为准则。“深淘滩,低作堰,

深淘滩,低作堰

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凿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椿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勿擅变”。

治水三字经是千余年来人们治理都江堰经验的概括,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治理都江堰的行为准则。曾经有人批评《治水三字经》中的“遵旧制、勿擅变”是保守思想的反映。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中的每一项措施,都是人们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值得珍视和继承。所谓遵旧制、勿擅变者,就是在治理都江堰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治水三字经》就是千百年来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经验总结。“勿擅变”不是不变,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实践证明《治水三字经》文化内涵,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随着人们继续实践,《治水三字经》的意义将与时俱进,长期指导着都江堰工程的保护与发展。

都江堰工程按水势和地形特征,以杩槎截流导流、卵石护岸、竹笼盛石筑堤、卧铁展示淘滩标准,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滩,低作堰”等遗迹构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功能显著,显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征,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至于降伏孽龙的传说,望娘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人们对都江堰的爱护和依恋之情。宝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则,更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指导着灌区人民正确运用都江堰水资源,使灌区工农业生产能够乘势利导,驱利避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政府每天在《川西日报》公布都江堰宝瓶口水位,让灌区人民及时掌握都江堰水情,安排生产和防洪抗旱等工作。宝瓶口水则,至今仍具有指导灌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意义。李冰神像的出土,“卧铁”的发现,展示都江堰水文化,引起人们对建设都江堰先行者的缅怀和崇敬。

都江堰放水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使长期苦于水旱灾害的川西平原一下子成为富庶的、世人瞩目的“天府之国”,人民对他的感戴之情是没齿难忘的。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官方的祭祀活动更为隆重。据史料记载,官方的祭祀活动正式颁定,是在宋开宝七年(929年),初定为每年祭祀一次,后改为每年春秋祭祀两次。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遗风。现代代之以“清明放水节”庆典活动,已成为都江堰特有的风俗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3、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上下重叠交错。宏伟秀丽,环境幽美。

伏龙观

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

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伏龙观又名老王庙、李公词、李公庙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以为:“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原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现在的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在参观游览的途中,我被一对夫妻拦住了去路,他问是不是骑着摩托来这里的,我说是的,他说我在山下看到你们几个一起来在景区大门等你呢,他又对我说,你们真了不起,能开着摩托跑那么远来旅游,真让人佩服,他说他也是摩托旅游爱好者,他向说他去年跑了趟北京,回来时走的是你们安徽的马鞍山市和宣城市,他们夫妻俩高兴的同我合影留念,我向他们说欢迎你们到安徽来玩,他又问我你们那几位怎么不到景区参观,我说他们有的以前来过有的累了,不想在爬山了。告别了那俩位夫妻,我很快的到景区的出口,并用对讲机同他们联系,他们告诉我在南桥等我昵,我收拾行装戴好头盔穿戴整齐就同他们汇合了,大家看我汗流满面的过来,先休息休息在走,我向他们说不累可以走了,于是大家骑上摩托向下一个目地地进发,下一个目的地是四川的乐山市,从都江堰市到乐山市单程路程是220公里,大家排着队形向前行驶着,沿途我们经过了大邑县、邛崃市、浦江县、丹棱县、夹江县、乐山市,在这里要说明一下从夹江县到乐山市的省S305线正在修路,道路非常难走,如有走此路线者请绕道行驶,此道路修路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正常通车行驶,下午四点四十我们赶到了乐山市,并在乐山大佛风景区不远处找好旅店,这家旅店标准间三十五元一间,条件较好,并能就餐吃饭,入住后大家洗衣打扫个人卫生,各忙各地,我与沧海一起骑上摩托先去景区探路,看看景区门票是多少是坐船看大佛,还是进入景区内看大佛,经过我们的细致了解坐船看大佛最好,因为在江上看大佛能够较为全面的看岩壁上佛像和乐山大佛,如果进入景区内看大佛而只能看到大佛较少的画面,第二天我们决定买票乘船看大佛,我们俩商量决定后,就回到了旅馆休息。当天夜里的休息就不言表了。

DSC02715.JPG
DSC02673.JPG
DSC02674.JPG
DSC02675.JPG
DSC02676.JPG
DSC02677.JPG
DSC02678.JPG
DSC02679.JPG
DSC02680.JPG
DSC02681.JPG
DSC02682.JPG
DSC02683.JPG
DSC02684.JPG
DSC02685.JPG
DSC02686.JPG
DSC02687.JPG
DSC02688.JPG
DSC02689.JPG
DSC02690.JPG
DSC02691.JPG
DSC02693.JPG
DSC02694.JPG
DSC02695.JPG
DSC02696.JPG
DSC02697.JPG
DSC02698.JPG
DSC02699.JPG
DSC02700.JPG
DSC02701.JPG
DSC02702.JPG
DSC02703.JPG
DSC02704.JPG
DSC02705.JPG
DSC02706.JPG
DSC02707.JPG
DSC02708.JPG
DSC02709.JPG
DSC02710.JPG
DSC02711.JPG
DSC02712.JPG
DSC02713.JPG
DSC02714.JPG
发表于 2011-9-19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都雅马哈莫   绝对了    。。。。。。。。。。。。。。。。。。。
发表于 2011-9-19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赏大作、徐州的玩摩托环境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江堰至乐山市路线图
都江堰至乐山市.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十八日是我们出行的第十二天,今天我们要参观游览著名的乐山大佛风景区,因为我们离景区较近不必起的太早,上午九点我们在大佛景区的岷江旁买好登船游览乐山大佛的船票,大家坐在游船上静静的观赏着美丽的乐山市,乐山大佛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水的交汇处,这里水面宽阔,水流急璇,一般的小木船很难在江面停顿住,只有较大的游船才能够在江面的水中停住,这样游客才能观看大佛的真面目,等游客坐满游船后,游船才向着江心开去。十几分钟后游船在紧靠大佛的江心水面掉好头并停住后导游才向我们介绍详细的大佛知识,并让我们拍照留念。

DSCF0356.JPG
DSC02716.JPG
DSC02717.JPG
DSC02718.JPG
DSC02719.JPG
DSC02720.JPG
DSC02721.JPG
DSC02722.JPG
DSC02723.JPG
DSC02724.JPG
DSC02725.JPG
DSC02726.JPG
DSC02727.JPG
DSC02728.JPG
DSC02732.JPG
DSC02733.JPG
DSC02734.JPG
DSC02735.JPG
DSC02736.JPG
DSC02739.JPG
DSC02741.JPG
DSC02742.JPG
DSC02743.JPG
DSC02744.JPG
DSC02745.JPG
DSC02746.JPG
DSC02747.JPG
DSC02748.JPG
DSC02749.JPG
DSC02750.JPG
DSC02751.JPG
DSC02752.JPG
DSC02753.JPG
DSC02754.JPG
DSC02756.JPG
DSC02757.JPG
DSC02758.JPG
DSC02759.JPG
DSC02760.JPG
DSC02763.JPG
DSC02764.JPG
DSC02765.JPG
DSC02766.JPG
DSC02767.JPG
DSC02768.JPG
DSC02770.JPG
DSC02771.JPG
DSC02772.JPG
DSC02773.JPG
DSC02774.JPG
DSCF0269.JPG
DSCF0300.JPG
DSCF0301.JPG
DSCF0302.JPG
DSCF0304.JPG
DSCF0306.JPG
DSCF0309.JPG
DSCF0324.JPG
DSCF0328.JPG
DSCF0340.JPG
DSCF0345.JPG
DSCF0346.JPG
DSCF0347.JPG
DSCF035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简介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大佛两侧断崖和登山道上,有许多石龛造像,多是盛唐作品。凌云寺右灵宝峰上,现存一座砖塔,塔高十三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寺左江中一孤峰卓立,名乌尤,即秦所凿乐山离堆,上有唐创建乌尤寺,以及相传汉郭舍人注《尔雅》处。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的真实官方名称

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建造于唐代地这座大佛,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迷。事实上,根据后来诸多专家考察证实,这座被我们称为“乐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应该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1989年,历时两年多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正式启动。其间,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的时候,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碑。经实测,该碑高6.6米,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碑宽3.8米;面积为25.08平方米。这通摩崖碑的发现具有相当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直接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也是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现存唯一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献。

大佛构造概述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 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大佛阁”,“大佛阁”,宋时称“天宁阁”。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被张献忠的起义军焚毁。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壮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

设计特点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此处可观赏到大佛头部的雕刻艺术。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后来被毁。

发鬈用石块嵌就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两耳以木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排水系统布全身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有残碑

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毁掉了。

建造历史

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师禅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师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师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师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师和尚就去世了。海师死后,工程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师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

我们在江面观看参观乐山大佛三十多分钟后,游船就靠岸结束了从江面参观游览乐山大佛的旅行,大家一看就那么快参观完了,七十元就这样花的了,真快呀!想想心里真不是之味,回过头来在仔细的想想不在江面看吧,又不能全面看清乐山大佛的真面目,要是在山上看大佛只能看清大佛的脚和手,另外看看大佛的头顶和江面,而今天我们是上午来看大佛的,太阳阳光吧又照的人眼睁不开,好容易能够看清大佛了吧而游船又结束了旅行,在这里告诉广大朋友看乐山大佛,一定要下午进行,但要天气是晴天,这样最好,不管怎样我们还是看到了乐山大佛的真面目和崖壁的佛像雕刻,你能说我们没有来乐山大佛参观么?从游船上下来后,我们在景区大门前进行拍照留念,记录一下我们的此行和目的地。大家回到旅馆后决定下午到乐山市中心银行取点钱用,因为我们从家里出发到现在身上的钱以用的不多了,取点钱好在后面的旅行用,大家骑车就向市区开去,到了城区我们按旅馆小老板说的路线和地点很快找到银行,大家用信用卡取了钱以后,就向市中心的电脑城和摩配城走去,购买着各自的生活必须品和电子商品,经过了近一个下午的忙碌,大家各自准备好了用品回到旅馆,大家商议决定离天黑还有二三个小时的时间,还能赶一些路,于是大家准备好行嚢继续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大家穿过乐山市城区上了省道S306线,沿着S306线很快的来到了峨眉山市,我停下车子在峨眉山住不住,玩不玩峨眉山。大家商议决定在继续向云南丽江方向行进,傍晚六点左右我们一行来到距乐山市有125公里远的峨边彝族自治县的金河口镇住了下来,这里的旅店三十元一间,我们大都是两个人住一间,这样我们的住宿费每人十五元,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澡间,条件还是很好的,大家经过一夜休息休整,决定七月十九日在向前赶路,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山市至峨边县金口河路线图
乐山市至峨边县金口河.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月十九日是我们本次云南之行的第十三天,今天我们的旅行要从金口河镇出发,沿途经过甘洛县、越西县和喜德县,整个路程是230公里,我们出了金口河镇没有走多远,我们便来到了金口河大渡河大峡谷风景区,远远我们就看到标志纪念碑,大家在此停车休息拍照留念,金口河大峡谷位于大渡河下游的四川乐山市金口河区。该峡谷全长14km,最大切割深度大于2600m,切割出前震旦系峨边群至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巨厚完美的地质剖面,尤如巨厚的天书,记录了十多亿年来地质演化的历史。峡谷内壁立千仞,岩石千姿百态,如梦如幻。峡谷上则陡现高原,气势恢弘。大峡谷附近分布有大瓦山陆相火山岩地质地貌景观、寿屏山冰川遗迹景观、龙塘山岩溶洞穴景观、阳新灰岩古生物化石遗迹景观等众多有较高品位的地质遗迹。此外,尚有大瓦山—寿屏山原始森林,富含珍稀动植物资源,人迹罕至,生态环境原始。加以成昆铁路、“富林文化”遗迹、乐西公路、彝族风情等人文景观,此地质公园集峡谷地貌、地层古生物、奇峰、急流、文化古迹、珍稀动植物于一体,构成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资源组合。目前金口河大峡谷已经申报成为国家地质公园。

IMG_0069.JPG
IMG_0071.JPG
DSC02775.JPG
DSC02776.JPG
DSC02777.JPG
DSC02778.JPG
DSC02779.JPG
DSC02781.JPG
DSC02782.JPG
DSC02784.JPG
DSC02786.JPG
DSC02787.JPG
DSC02788.JPG
IMG_0056.JPG
IMG_0057.JPG
IMG_0058.JPG
IMG_0059.JPG
IMG_0060.JPG
IMG_0061.JPG
IMG_0062.JPG
IMG_0063.JPG
IMG_0065.JPG
IMG_0066.JPG
IMG_006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6-8 14: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