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67|回复: 18

转个较为全面、透彻的摩托文化分析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从德国的摩托文化到美国的哈雷文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摩托文化,
我们中国的摩托文化是什么常常百思不得其解?
难道我们中国人没有文化吗?
难道我们骑摩托车的没有开汽车的有文化吗?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后,我突然若有所悟:

摩托,一个阶层的文化
   当你在一个拥挤的加油站看见一台风尘仆仆的摩托驾驶过来,车上下来满是灰尘的车手,摘下头盔,露出黑黑的脸庞,看见他身上破旧的骑士衣装和沾满泥巴的鞋子和疲惫的样子,你不要惊慌,也许那就是我,一个喜欢摩托旅游的的我,不要小瞧我啊,因为俺也有文化。
  
  在中国,喝酒有酒文化,旅游有旅游文化,就连天天喝的茶还有茶文化,于是我特意的提出,骑摩托旅游的应该还有铁骑文化。在中国骑摩托人群主要是山区为了解决往来的村人、为了生存而顶着烈日拉客的城市下岗的工人和一些喜爱摩托的爱好者,尽管在中国俺们骑摩托的难登大雅之堂,但摩托的发展历史无疑也是一种文化的诞生和延续的发展史,到2008年摩托车发展已经步入百年,他所包涵的文化,已经超越许多其他领域所谓的文化,胡适更将它视作现代文明的标志。 1997年,摄影记者黄成德驾驶一辆125A摩托车“单骑进西部,独自闯天涯”,行程两万多公里;迎香港回归一个摩友骑摩托车“单骑走中华”送五星红旗到香港;同年一个摩友驾驶一辆125摩托车从吐鲁番到珠海。1999年6月-8月,已多次单骑万里行的摩托探险家黄成德,驾一辆摩托车开始了单骑穿越罗布泊的旅程,打破了死亡之海罗布泊六月不渡的传说,当一些外国人说中国是车文化的荒漠的时候。这些摩托骑士用实际行动捍卫中国的尊严,正在不知不觉中创造着摩托车文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寄托,有的人痴迷于音乐,有的人痴迷于足球,有的人痴迷于某种收藏……而我们,最痴迷的就是摩托车!”一位已有20多年驾龄的摩友曾这样对我说。我想,这不仅是一位车迷的心声,更是无数车迷的共鸣。他们,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摩托车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创造着摩托车文化。已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摩托探险家黄成德在成功穿越罗布泊后曾说:“我国是世界上摩托产销量最大的国家,但在发展摩托车工业时,车文化显得相对滞后。我从爱好车到探索车文化理论,从1997年的西部万里行到1999年的穿越罗布泊,一次次地探索着、实践着、思考着,同样的摩托车探险,为什么穿越罗布泊就能引导起广泛关注?因为这是注入文化底蕴,具有社会性的探险。
  
  以我本人来讲,这又是一次生命体验,一次精神的成功,因为它引起了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因此我认为,上升到社会性高度的探险才是真正成功的。”黄成德在探险车文化的路上走着,他并不孤独,也有无数的普通车迷像我一样也在不觉中成了这条路上的行者。大连一位摩托车友从小就爱摩托,爱摩托的人都有豪放和讲信用的特点,以后,他也成了这样的人,并拥了一间小有规模的车行,他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因为他简洁的名片最显目的四个字是——你的朋友。一位爱车的警察曾驾自己的摩托车追捕一名通缉犯,歹徒最终被擒获,但摩托车在追捕过程中摔掉了一个零件,外表也有些擦伤。看着这个英勇负伤的“功臣”(摩托车),他形容道,这就犹如断臂的维纳斯。一位目前在国内摩托车赛场中战绩显赫的车手回忆几年前初步赛场,当女朋友让他在她与摩托车之间作一个选择时,他最终选择了摩托车……如今去而复返的女友已是相濡以沫的爱人,他几年的赛车生涯留下了一个个闪光的印迹。是执着追求的精神,使他拥有了灿烂的昨天和今日。许多车迷一族用“他”或“她”来昵称自己的爱车,这已经完全是一种人性化的情感。因为无论你是探险家、赛车手还是普通车迷,也无论你骑的是昂贵的哈雷、宝马还是几千元一辆的低档摩托车,只要爱车,车就能带给你乐趣。
  
  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驾一辆低档摩托车载妻儿远游的乐趣,并不亚于一辆哈雷?戴维森能带给一位款爷的乐趣…… 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就在我们身边,难道你不觉得,它们也蕴含着文化吗?至此,我们仍不敢妄言,中国的摩托车文化到底是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摩托车文化,早已超越了摩托车本身,它物化于人,又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我们仍在探索的路上前行,继续传承着摩托文化。
发表于 2011-6-2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以前的纯代步到现在越来越多人的摩旅,摩托文化慢慢文化起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的潮流上海极速机车文化俱乐部
2010-08-18 15:18:29 来源:《摩托车》杂志2009年6期   
“为何玩摩托?”
“身体里的雄性荷尔蒙使然。”

“为何痴迷摩托?”
“因为我需要一根可以不被背叛的精神支柱”

“为何坚持摩托?”
“男人的执着,加上摩托的值得。”

“为何不选择汽车而选择摩托?”
“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而摩托,是我的生活方式。”

“你还要不顾危险地摩托下去?”
“我很清楚自己的担负,我会尽可能规避危险,我会对你们尽责!但离开了摩托,我将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买一辆哈雷摩托车的价钱,竟能买一辆宝马。哈雷摩托车的品牌,有何秘方?美国谚语:“年轻时有辆哈雷摩托,年老时有辆凯迪拉克,则此生了无他愿。”

    哈雷创造了一个将机器和人性,几近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的精神象征,并深刻地影响了目标消费群体的价值观、衣着打扮和生活方式

    网上有一个帖子:“想买台哈雷摩托,大概要多少钱?”

    跟帖者中一名叫下午开会的回答:“32万人民币,估计一般中国人是接受不了。”而另一个跟帖者wbwhcxlj则显得比较成熟:“买辆哈雷的钱都能买宝马了!你年龄一定不大!”

    最佳答案的提供者hiajgo9g则留下哈雷摩托车各种型号价格的网址,后面不忘加上一句“上去看看就死心了”。

    提问者cgy1111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感叹道:“彻底绝望了。”

    2007年4月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摩托车博览会”在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作为全球顶级品牌的哈雷摩托车在此次博览会上展销,其中一款哈雷弹簧者的价格为28万。据了解哈雷摩托大多超过30万元,最便宜的也在20万元左右。

    “哈雷摩托车的价格,对于中国的摩托发烧友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品牌专家王伟对《财经时报》表示,“但这些发烧友,像‘北漂一族’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一样期待拥有一辆哈雷摩托。我们不难从中看出,目标消费群体对品牌的忠诚度,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

    买一辆哈雷摩托车的价钱,竟能买一辆宝马。哈雷摩托车的品牌秘方,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打造一种生活方式

    “年轻时有辆哈雷摩托,年老时有辆凯迪拉克,则此生了无他愿。”

    这是谁说的话呢?不,它是一句美国谚语。

    哈雷摩托是世界上最有号召力的摩托车品牌。它的消费者,甚至将他钟爱的品牌哈雷摩托纹在自己身上,与其终身相伴。

    哈雷摩托做到了。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哈雷不是摩托车,在哈雷迷们的心里,它是宝贝、玩具,更是象征自由的精神。哈雷创造了一个将机器和人性,几近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的精神象征,并深刻地影响了目标消费群体的价值观、衣着打扮和生活方式。

    哈雷摩托的标志,是当今世界上最多的被其目标群体纹在身上的品牌之一,同样,它的品牌忠诚度也是最高的。

    如今,哈雷摩托行销世界各地。在经济萧条时,哈雷摩托仍以年销量15.7%的比例增长。哈雷摩托之所以历经百代而不衰,在于它从制造第一辆摩托车起就潜心致力于创造一种凝聚年轻一代人的梦想、反叛精神、奋斗意识的“摩托文化”。经过百年的积累和提升,哈雷摩托品牌成为了年轻人尽情表达自由、竞争、反叛的精神和展现富有、年轻、活力的典型标志。

    157亿美元的品牌价值

    可以这样说,哈雷摩托车是品牌崇拜的典范。

    你是否敢轻易相信,一个被估价为157亿美元的品牌竟是一款摩托车产品?但如果你身在美国,知道它是“哈雷·戴维森”(Harle-Davidson)时,所有的疑虑瞬间就会被打消了。

    没错,哈雷·戴维森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摩托车品牌,其品牌拥有高达157亿美元的价值,该品牌主办了哈雷车主俱乐部(HOG),目前已经有了80多万名成员,遍布世界115个国家。

    哈雷品牌百年诞辰之际,在哈雷生产基地密尔沃基,吸引了25万以上的社团成员聚集在那里庆贺。据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哈雷摩托车的销量有一半都来自这些老客户更换的新车。

    这就是哈雷摩托车品牌的影响力。这是因为哈雷摩托车公司长期坚持以品牌战略为核心的结果,哈雷摩托从产品开发、生产、营销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方位的再造,逐步地累积品牌资产,进而获得消费者的忠诚度。

    确保个性与质量

    哈雷消费群体的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个性!个性!这是他们强调自由最好不过的方式。

    哈雷公司发现:许多哈雷迷喜欢改造哈雷摩托车,以符合和显示自己的个性。因此,公司决定为了满足哈雷迷的需求,也为了降低零件与成品的库存成本,哈雷公司多半会等到顾客订单确定之后,再根据他们的个性需求来为消费者量身打造“专属哈雷摩托车”。

    这也是如今比较流行的接单生产模式。

    这些个性化产品非常注重质量。哈雷公司完全模仿日本的竞争对手的做法,导入各种品质管理方法,以保证哈雷摩托的高品质。哈雷的员工,至少要接受80小时的教育训练,学习有关如何增进品质、生产力方面的新技能。

    倡导哈雷文化

    品牌专家王伟对《财经时报》说:“可以这样讲,哈雷的拥有者们每一个举措的用意,都离不开打造其深层次的品牌崇拜上。”

    消费者从第一次购买哈雷摩托车开始,他们便可以免费获得一年期会员资格,消费者加入其哈雷摩托车主俱乐部,俱乐部提供《HOG故事》杂志、一本旅游手册、紧急修理服务、特别设计的保险项目、价格优惠的旅馆,以及一种飞行和骑车项目,从而使其会员能在度假期间租用哈雷的摩托。

    自此之后,由它赞助的消费者组织“哈雷车主社团”不断地举办各种活动,从而使哈雷的品牌文化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哈雷公司还针对HOG开发互联网站点,提供俱乐部宪章、事件和仅为会员提供搜索的分类信息。哈雷品牌文化的核心,是将公司服务个别化、私人化完整地体现出来,从而增强消费群体对品牌的崇拜。

    不仅如此,在构建企业文化中,哈雷公司竟让不少员工也变成哈雷迷。这些员工尽自己的力量自觉推销公司产品,于是不少人都成了不错的产品经理人。在哈雷公司的董事会中,还有不少高级主管竟在假日骑着哈雷摩托车,与俱乐部的迷哥迷姐们一起同乐。

    毋庸置疑,哈雷的企业文化做到了极致。

    通过这些措施,终于可以把一辆哈雷摩托车的销售价格,提高到一辆宝马的水平。也许哈雷摩托车的质量和品质高不过本田,但它的售价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却远远高过本田,原因在于哈雷摩托车不仅仅是在销售摩托车,同时是在销售一种企业文化、生活方式、自由个性等。最后,我想说的是消费者对哈雷摩托车的忠诚度的构成要素,值得众多品牌借鉴。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大利-杜卡迪所倡导的摩托车文化


长期以来,杜卡迪一直是世界各大摩托车锦标赛上的翘楚,具有浓重的赛车血统,名扬天下。自200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杜卡迪不但在推广其运动型摩托车,同时也开始以全新的产品进军城市型摩托车领域。
杜卡迪隆重推出MULTISTRADA 1200,并将其定义为“最一流车型”、“一个新的摩托车概念”,此车集安全性、舒适性、运动性的优点为一身,完美呈现了杜卡迪“四合一车”的概念,即拥有运动、旅游、城市和越野四种驾驶模式。
Multistrada1200不使用常规的钥匙来启动,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在两米内自动辨别专门键码的电子钥匙;同时车上还配有车载电脑,在车架、轮胎、避震、刹车系统、声音、外形等各方面全部由杜卡迪工程精心设计。此外,Multistrada1200还配备了强大的创新性Testastretta 11 °引擎,这一引擎使用世界大赛冠军Testastretta,并在其基础上创造出符合Multistrada 1200完美功率特性的引擎,这使得Multistrada1200不仅拥有强大的爆发力和运动力,而且还可在任何场地条件下舒适使用,实现轻松驾驶。再加上189kg的超轻重量、GPS导航、防盗警报、电动加油口盖、人性化的座椅设计等一系列堪称全面的设计,使Multistrada 1200成为摩托车爱好者心中的梦想之车。

    作为意大利的摩托车代表,杜卡迪所倡导的摩托车文化是运动的、奔放的,就像意大利的歌剧一样充满活力与激情,其动感的设计、颜色所彰显的激情等无不显示出这一特性。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金 于 2011-6-2 10:59 编辑

越南:摩托车上的国家

如果说美国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那么将越南比喻为摩托车上的国家也就毫不为过:

一个8000万人口的国家,竟有600多万辆摩托车驰骋在城镇乡间,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几十万辆的速度增长,这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所以,一种交通工具在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形成蔚为大观之势、被外来人看作一道风景一种风情的,除了美国的汽车、中国的自行车和威尼斯的“贡多拉”之外,大概就该算越南的摩托车了。

在这个“摩托车王国”,随意走进一座城市,你都会被无处不在的摩托车所包围:

街道两边停放的是成行成排的摩托车,街道之中流动的是成群结队的摩托车;即使住在高层酒店里,你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包围,摩托车的轰鸣声总是不停地在你耳畔回响。在上下班的高峰时期,走在城内的大街上,你会感觉到整座城市包括你自己仿佛已被摩托车淹没,不知所处,不知所措。

摩托车进入寻常百姓家是越南革新开放成果的标志之一。在越南的经济贸易中心、有着“东方小巴黎”之美称的胡志明市,500余万人口拥有了200万辆摩托车,平均每家有2部以上,出售和修理摩托车的人都成了当地的富人。尤其在圣诞节,更以数百万铁骑倾城出动的方式制造出节日气氛。
在越南很多城市,出租摩托车的网点很多,且租车点就设在路边。不要以为在那里租摩托车手续很繁琐,其实什么国际驾照、押金都不用,甚至只要你出示一张酒店住宿牌,便可非常便宜地租得一辆摩托车。因为店家知道,你一个外国人怎么也跑不出我的地盘呀!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爱美人更爱摩托


作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市场,在印度城乡各地,摩托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特别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摩托车队几乎溢到了人行道上。

根据印度政府2002年的统计,在购买家庭交通工具方面,印度1.807亿个家庭中,只有不到10%的富裕家庭选择汽车,其余中低收入的家庭主要选择摩托车。而由于印度交通不发达、停车场严重短缺,所以大部分白领阶层为了行动方便,也把摩托车当成主要交通工具。

正因如此,印度人结婚时,女方父母再穷也要借钱买一辆摩托车送给新郎,否则新娘就很难迈进新郎家门!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芭堤雅:“老鼠吃大象


泰国城市芭堤雅位于暹罗湾的东海岸,素以阳光、沙滩、海鲜名扬天下,被誉为“东方夏威夷”,是一个集大城市与海滨度假胜地于一身的国际乐园。

在这近10万人的旅游不夜城里,除了人妖、妓女和“泰国浴”,以及东南亚最大的迪斯科舞厅、随处可见的“人妖大剧院”、女人用生殖器展示各种功夫的“气功表演”、全面展示人妖身体各部位的“综合神秘秀”、表演脱衣舞的“海上夜总会”、赤裸裸的性交表演之外,还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作“三租”和“老鼠吃大象”的奇特现象:

“三租”就是指许多西方国家的游客来芭堤雅度假时,租一套房子、租一辆摩托车、租一个女人。他们白天骑着摩托车兜风,像大象一般硕大的身体后面,驮着一位像小老鼠似的泰国女人,一大一小形成鲜明对比,“老鼠吃大象”即由此而来。

为了使芭堤雅的旅游品质更符合国际旅客的要求,近年来泰国旅游局和政府致力于重要设备的改造工作,并启用大批新建娱乐场所,如亚洲首家的“信不信由你”博物馆、大型电影城购物中心、玻璃瓶博物馆和云石公园等,特别是风帆水上摩托车中心,更能让您的芭堤雅之旅尤为丰富!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柏斯:阳光·海洋·摩托


西澳大利亚州的首府柏斯位于澳大利亚西海岸,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但它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孤独的城市和是目前仍然最具有“澳式”纯朴和幽默风格的城市。由于柏斯在地球上的孤独,从空中俯瞰它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座航标。1961年,为了给美国宇航员导航,柏斯人还真的全城彻夜亮灯,为空中的宇宙飞船作航标,故而有了“灯光城”之称。

柏斯气候暖和,是澳大利亚阳光最充足的地方,阳光和海洋也就成了这个度假胜地的标志。

在这里,摩托车不再单单是一种代步的交通工具,而是扮演了一种休闲运动工具的角色。例如在柏斯市内著名的景点苏伦多码头,人们就既可以享受柏斯宜人的天气与美丽的海滩,又同时进行乘HarleyDavidson摩托车兜风、潜水和深海钓鱼等活动,并且还可以逛逛新潮的咖啡厅、享受美食与许多游乐设施。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拿大:雪上风情


加拿大是世界著名的雪上摩托车生产国。在加拿大,冬天传统的休闲活动是滑雪、溜冰,但雪上摩托车正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冬季休闲活动。根据加拿大雪上摩托车协会的统计,10年前,每年还只有10万加拿大人玩雪上摩托车,但现在已经有超过50万加拿大人在冬天驾驶过雪上摩托车。

雪上摩托车的刺激之处在于其速度、爬坡能力较强,有方向和煞车装置,操作极为简单,此外还适于远行。事实上,加拿大北部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部落已经用雪上摩托车来取代传统的狗拉雪橇,作为冬季主要的交通工具。雪上摩托车从业者提供全套产品服务,包括保暖衣物出租、3小时至数天的活动,从到旅馆接旅客开始,由合格且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旅客驶入无边的冰雪荒野中。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人生性风流,适逢两轮,更显峥嵘。

在法国街头,时常能够看到劲装的车手,皮衣皮裤,护具一应俱全,连最业余的车手也是头盔手套一样不少。他们风驰电掣,不容你思考,已与你擦肩而过。但是同时,这些车手又全都非常非常遵守交通规则。所以,在法国的街道上是很少见到警察的,只是偶尔看到这些骑着宝马摩托的人闲适地在市区里晃,除非发生车祸,才能够看到那些制服外套着橘黄色荧光服的人。

法国的宝马摩托虽多,但日本产的公路赛车也满街都是,仿佛除了日本车就是宝马车,再无其他一般。街头随处可见停放的机车,略微逊色一些的摩托车,比如小蜻蜓,通常都会在车锁上锁住头盔。所谓的小蜻蜓就是国内的50CC,它们声音巨大,外形怪异,真的就像只细角伶仃的蜻蜓,开的飞快飞快,叫你避闪不及。驾驶者多半是青少年,法国本土少年和阿拉伯少年都非常钟爱它,小蜻蜓好比街头滑板一样成为休闲游戏,人人都仿佛觉得这小车骑不到发狂就不足以表现出性格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得自在,骑得飞快,让我们抛开一切!”——这是刚成立不久的“北美裸体摩托车俱乐部”的口号。

  在刚过去的周末,这个俱乐部举行了成立以来第一次户外拉力赛,地点是卢瑟福郡东南的“石屋家庭裸体公园”。活动组织者为参加户外裸体拉力的车手准备了一些赛车游戏,此外还有烤肉大餐和现场乐队助兴。

  参加活动的车手超过了100人,许多“骑士”还带着太太或女朋友一起来享受裸体户外摩托车的快感。俱乐部副主席、46岁的阿兰·特纳说,大多数骑手在骑摩托时并不是完全赤裸的,“你必须非常小心,否则就可能烧伤或烫着身体的某个部位。”

  参加活动的人士认为,裸体主义和摩托文化间有共同点,那就是信仰、尊重和自由。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看了顾长卫的电影《孔雀》,里面有自行车文化,剧中的姐姐骑着自行车拖着自制的降落伞在小街上狂奔的时候,我竟然有些许的激动,因为在那郁闷的时代,也许只有死命骑着自行车狂奔,才有找到一点生命的原始激情吧。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自行车确实有文化价值的记忆,顾长卫在电影里近乎放肆地使用自行车这个元素,凝聚了青春、爱情、家庭、社会……这一系列信息压缩包,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能轻易地用心打开。

      摩托车会不会给一代人留下那种记忆?可能会有。但是我们现在很少能看到文艺作品中文化地表达摩托车。五羊款,铃木王款,能不能像飞鸽、永久那样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在摩托车边缘化的时代,我个人不敢有这个奢望。

     和欧美日不同,中国的摩托车是一个断奶太早的畸型儿,姥姥不疼,舅舅不爱,摩托车在城市只被允许存在了十多年,就陆续被清理出场。我不是说中国的广大农村市场不能孕育出摩托车文化,但是事实无数次证明,文化是需要钱养的。当一款车持续地卖二三十年的时候,我们不能不问,是市场有问题还是摩托车从业者有问题,这样忠诚的用户审美,永远不知道疲劳,是好还是坏呢?

    辉煌的宫殿是文化,荒芜的废墟也是文化。自行车在中国,现在已经两极化,一极是工具化,一极是玩具化,选择工具化的自行车,用户已经渐失品牌的要求,能骑就行,极端的选择是买旧车,反正丢了不心疼,这种废墟式的文化现象会不会copy到摩托车产业?

    当玩具化不能成长的时候,工具化会走到极端,作为代步工具,摩托车会不会和自行车一样,不需要品牌的指引,中国同质化的产业环境到底能不能孵出品牌的金蛋,是个问题。

    当我们费劲心力为一款业已存在多年的老产品(尽管有很多改进和提升)描眉画眼的时候,我们总是找不到触摸少女那样的冲动,用户、工厂都不分泌荷尔蒙了吗?

    摩托车行业仿佛是一个进入了更新期,过去有很多故事,每次讲的时候,大家都习惯添油加醋,大家不约而同地描绘过去的美好时光,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是和青春有关的日子,现在,我们谈论的都是技术性的话题,原材料涨价了,CPI攀升了,当猪肉高歌猛进之后,摩托车才羞羞答答说:“俺也要涨。”惨然的一笑,把脸上搽的厚粉全挤碎掉下来了。

    从欧美到日本,摩托车始终都保持着它独特的风格,那就是亢奋,排气管里永远都是年轻人的吼声,怎么到了中国却一脸疲惫萎靡不振?
发表于 2011-6-2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社会越来越四不像、1、政府想学西化、乱七八糟的东西学来、精华没学来、(只要政权、不要法律)2、改革也是乱七八糟、政府没有公信力、为什么、因为没有法律保障、3腐败成大气候、4、贫富到了危险期、5、改革把老的文化改没有了、全社会只认钱和权、老百姓对这个政府还能看到希望吗?
广大摩友们想好好的玩摩托、政府压制、是很难有中国的摩托文化产生、广大摩友们、要团结、争取我们自己的权力。
发表于 2011-6-5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金的文章很有深度!有些论点简直就是一针见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6-22 04: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