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26|回复: 20

淮北远征俱乐部摩友国庆节旅游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0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国庆小长假我们远征俱乐部一行选择了河南省济源市的王屋山风景区和小浪底风景区,以及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蒿县天池山,开封清明上河园,相国寺,龙亭公园,铁塔公园。等景点,本次旅行共计五天时间,行程1500公里。由起是本次旅行游玩非常快乐和愉快。景点参观非常全面留下图片也非常满意,在小浪底景区我们还上了大坝上参观了指挥塔楼和大坝,那可是军事禁区呀。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旅行。
    我们是10月7日下午安全到家的,回来后第二天就上班了,10月9日早上我年迈的老父亲病故了,于是几天时间忙与处理丧事和家事。
今年真是我最伤感和最悲伤的一年啊,在这一年中我相继送走了生我养我的老母,送走给了我生命的老父亲,俩位老人在八个月中相续过逝。是我们全家最大的打击,他们带着对我们姊妹兄弟的爱戴走了,我们兄弟姊妹非常想念他们,在这些天的丧事处理中让我陷入了极大的悲伤之中,我那有发图片的心情,所以没能及时在论坛上发表我们俱乐部的活动图片,让大家久等了,实在是不好意识,今天我又回到单位上班了,又有了时间了,我要化悲痛为力量,好好学习,好好工作,继承父辈们的优良传统,把自己的家庭今后建设的更好,让我们的后辈生活的更幸福。
所以今天这才往网上论坛发了国庆游玩的图片,让大家一起和我们感受生活的快乐,感受摩旅生活的快乐。敬请摩友们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屋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65平方公里。王屋山以主峰天坛为中心这里一山突起、群峰环绕、丘阜卑围的拔地通天之势,独具"王者风范"
  王屋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部,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也是愚公的故乡,愚公挖山的故事因《列子》的记载和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的引用而家喻户晓。
  大有"众诸侯仰面朝天"之意境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记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称王屋也。主峰天坛山,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祭天之所,干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华夏炎黄子孙大统天下的圣地。誉满中外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就发生在这里,
  王屋山是一座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道教圣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以黄帝、老子学派思想为基础的"黄老道"发展而来,带有浓厚的汉民族思想和信仰特色。仙境,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美丽的王屋山,自然成了道家人物采药炼丹、修身养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场所,
  唐著名高道司马承祯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天下名山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号"小有清虚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旨地位。
  王屋山的兴盛和道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轩辕黄帝大统天下之后,于八月十五日在天坛山重会西王母,欲求得道成仙之术,并在此建上访院,访寻四海仙人。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四方善士、各路神仙皆云集王屋山。被称为道教鼻祖的老子李耳,也曾入王屋山修炼,天坛山绝顶至今尚有"老子炼丹池"遗迹。道教早期的著名人物,如仙人王子晋,清虚真人王褒,著名方士于吉,南岳夫人魏华存,道教理论家葛洪等都曾修道于王屋山。隋唐以后,尤其是李唐王朝尊老子为始祖,以道教为国教,敕令各地营建道观,奠定了道教发展的基础。被称为我国"药王"的医学家孙思邈是唐著名道士之一,晚年结庐于王屋山翠微庵,采药行医,济世救人,直至仙逝于此,现孙真人坟尚存。唐代道教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曾先后被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召至京城,倍加赏赐。唐玄宗李隆基尊其为"全国道教首座"并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后又派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马承祯为师,入王屋山修道,自经道风大盛。这样,在唐数十年间,王屋山相继建成发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十方院、灵都观等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修身、炼丹、成仙之所,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韩愈先后来王屋山游历。他们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句。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写到:"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王维在《送张道士归山》中说:"先生何处去,王屋访茅居,别妇留丹决,驱鸡入白云"。刘禹锡在《奉送家兄归隐王屋》中写道:"阳落天坛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见日,月静远闻望。云路将鸡犬,丹台有姓名。古来成道者,兄弟亦同行。"


王屋山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40公里处,总面积265平方公里,分7个景区,125个景点。 区内峰峦叠翠,气壮势雄;宫观林立,人文荟萃;泉瀑争流,树古石奇.誉满中外的《愚公移山》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汉魏时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为“天下第一洞天”。  
    主峰天坛山海拔1715米,是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设坛祭天之所,世称“太行之脊”,“擎天地柱”。 相传古时这里香火甚旺、灵气十足,在此求子得子、求雨得雨、心想事成,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祭天之所,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华夏炎黄子孙大统天下的圣地;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银杏树,郁郁葱葱,被称为“世界植物活化石”;有长年涓涓细流的“不老泉”,久旱不竭,清凉宜人……森林覆盖率98%以上,珍稀动物繁多,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春天山花烂漫,夏日群山叠翠,秋采万山红遍,冬到银装素裹,是一处有万年文化积淀、千年道教文化传统的融人文、自然于一体的品位极高的山岳风景名胜区。  

    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是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到小有河去取水,正是这条大山梁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便,所以愚公要带领他的子子孙孙挖掉它。现在可以看到,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王屋山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阳台宫、紫微宫、天坛顶、曲阳湖和王母洞。攀登天坛峰是游"王屋山"的主要内容,整个旅游线路长达50公里。  

    如今的王屋山是山奇洞幽,风光万千,主要的旅游景点有阳台宫、紫微宫、天坛顶和王母洞。攀登天坛峰是游“王屋”的主要内容,整个旅游线路长达50公里。  

    阳台宫在王屋山脚下愚公村的西侧,是王屋山旅游线路的起点。现存的建筑是自南而北,依山就势,由低到高,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显示出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阳台宫始建于唐,现存的主体建筑三清殿和玉皇阁为明正德年间重修。最为游人瞩目的是三重檐阁式建筑玉皇阁,凌空欲飞的飘逸之势,令人们叹为观止。主体建筑上的几十对石刻柱子,使这座宗教圣地成为石刻艺术的殿堂;柱子上刻有翻滚的云龙、朝风的百鸟、闹梅的喜鹊、牧羊的苏武;过海的八仙、战蚩尤的黄帝等,无一不初期如生,呼之欲出。阳台宫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其中的一株七叶菩提树,树围近3米,高14米,传为唐代所留。  
    道教,曾在华夏历史上长盛不衰。唐代著名道人司马承桢在王屋山出家修道,使得这里道风大胜,千年苍松翠柏,掩映宫观,似乎在向后人讲述着鲜为人知的辉煌和凄婉。司马承桢所著的《上经天宫地府经》中,将王屋山定为“天下第一洞天”,亦称“天下第一神山”。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淮北远征俱乐部摩友国庆节旅游纪实图片

DSC09379.JPG

旅游

旅游
DSC09303.JPG
DSC09305.JPG
DSC09306.JPG
DSC09307.JPG
DSC09308.JPG
DSC09309.JPG
DSC09310.JPG
DSC09311.JPG
DSC03207.JPG
DSC03208.JPG
DSC03209.JPG
DSC03210.JPG
DSC03211.JPG
DSC03212.JPG
DSC03213.JPG
DSC03214.JPG
DSC03215.JPG
DSC03216.JPG
DSC03217.JPG
DSC03218.JPG
DSC03219.JPG
DSC03220.JPG
DSC03221.JPG
DSC03222.JPG
DSC03223.JPG
DSC03224.JPG
DSC03225.JPG
DSC03226.JPG
DSC03227.JPG
DSC03228.JPG
DSC03229.JPG
DSC03230.JPG
DSC03231.JPG
DSC03233.JPG
DSC03234.JPG
DSC03235.JPG
DSC09385.JPG
DSC09312.JPG
DSC09313.JPG
DSC09314.JPG
DSC09315.JPG
DSC09316.JPG
DSC09317.JPG
DSC09318.JPG
DSC09319.JPG
DSC09320.JPG
DSC09321.JPG
DSC09322.JPG
DSC09324.JPG
DSC09325.JPG
DSC09326.JPG
DSC09327.JPG
DSC09328.JPG
DSC09329.JPG
DSC09330.JPG
DSC09331.JPG
DSC09332.JPG
DSC09333.JPG
DSC09334.JPG
DSC09335.JPG
DSC09336.JPG
DSC09338.JPG
DSC09339.JPG
DSC09340.JPG
DSC09342.JPG
DSC09343.JPG
DSC09344.JPG
DSC09345.JPG
DSC09346.JPG
DSC09347.JPG
DSC09348.JPG
DSC09349.JPG
DSC09350.JPG
DSC09351.JPG
DSC09352.JPG
DSC09353.JPG
DSC09354.JPG
DSC09355.JPG
DSC09356.JPG
DSC09357.JPG
DSC09358.JPG
DSC09359.JPG
DSC09360.JPG
DSC09361.JPG
DSC09362.JPG
DSC09363.JPG
DSC09364.JPG
DSC09365.JPG
DSC09366.JPG
DSC09367.JPG
DSC09368.JPG
DSC09369.JPG
DSC09370.JPG
DSC09371.JPG
DSC09372.JPG
DSC09373.JPG
DSC09374.JPG
DSC09375.JPG
DSC09376.JPG
DSC09377.JPG
DSC09378.JPG
DSC09380.JPG
DSC09381.JPG
DSC09383.JPG
DSC0938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河小浪底风景旅游区,位于洛阳以北40公里的孟津县,是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的重要景点。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后,形成了"北方千岛湖"的


壮观景象,景区内游人如潮。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小浪底位于河南洛阳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

  小浪底水库位于穿越中条山、王屋山的晋豫黄河峡谷中,库区全长130公里,总面积278平方公里。小浪底大坝截流后,晋豫黄河峡谷与库区的柏崖山、红崖山、黄鹿山等20多个风景点及雄伟的水库大坝交相辉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使得小浪底水库同时成为由山水自然风光和水利工程组成的大型旅游区。


  小浪底水库内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使自然景观近有曲折蜿蜒的河湾,远有烟色浩淼的湖面。从码头登舟,击水搏浪,出入高峡平湖,观赏沿岸山水风光,尽情领略母亲河的风采,以景观上的美、幽、奇、胜、典满足人们高尚的享受和回归自然的追求,在风格上既有田园风情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时尚的豪华气魄。

  黄河三峡是小浪底与王屋山所孕育的精华,位于小浪底水库大坝上游20公里处,总面积40平方公里,是小浪底风景区的精华所在。八里胡同位于黄河中下游最窄处,两岸断壁如削,中间河水奔涌,三条峡谷各具风采:孤山峡鬼斧神工,千切壁立;龙凤峡盘龙走蛇,曲折迂回;大峪峡开阔舒展,气象万千。特别是九蹬莲花栈,九蹬九级,次第升高,望之若莲花盛开,似出水芙蓉,号称“鲧山禹斧”。而且还有隋唐古栈道、陈谢大军黄河渡等多处丰富的文化胜迹,自然人文景点多达60 余处,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观,完全可以和长江三峡媲美。

小浪底工程是景区最亮丽的风景线,它不光仅是中国治黄史上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的杰作,投资额420亿元人民币,共创三项世界纪录,六项中国之最,呈现高峡平湖,港湾交错,山水交融,水光潋滟,风光旖旎,构成一副山清水秀、北国江南的壮丽画面。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在洛阳市以北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南距洛阳市40公里。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公里,下距河南省郑州花园口128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小浪底工程浩大,总工期十一年。

DSC03308.JPG
DSC09385.JPG
DSC09386.JPG
DSC09387.JPG
DSC09388.JPG
DSC09389.JPG
DSC09390.JPG
DSC09391.JPG
DSC09392.JPG
DSC09393.JPG
DSC09394.JPG
DSC09395.JPG
DSC09396.JPG
DSC09397.JPG
DSC09398.JPG
DSC09399.JPG
DSC09400.JPG
DSC09401.JPG
DSC09402.JPG
DSC09403.JPG
DSC09404.JPG
DSC03277.JPG
DSC03278.JPG
DSC03279.JPG
DSC03280.JPG
DSC03281.JPG
DSC03282.JPG
DSC03283.JPG
DSC03284.JPG
DSC03285.JPG
DSC03286.JPG
DSC03287.JPG
DSC03288.JPG
DSC03289.JPG
DSC03290.JPG
DSC03291.JPG
DSC03292.JPG
DSC03293.JPG
DSC03294.JPG
DSC03297.JPG
DSC03298.JPG
DSC03299.JPG
DSC03301.JPG
DSC03302.JPG
DSC03303.JPG
DSC03304.JPG
DSC03305.JPG
DSC03306.JPG
DSC0330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

水利工程概况


大坝设计特点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2.地质地貌

3.气候

4.水文水资源状况

5.矿产资源

6.土壤植被状况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1.农业经济状况

2.工业经济情况


监测站网布设情况


工矿企业及主要污染源分布

1.分布

2.工矿企业

3.废弃物


游览小浪底

1.小浪底水库

2.黄河三峡

3.黄河三峡

4.河洛文化

5.黄河小浪底风景区


水利工程概况


大坝设计特点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2.地质地貌

3.气候

4.水文水资源状况

5.矿产资源

6.土壤植被状况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1.农业经济状况

2.工业经济情况


监测站网布设情况


工矿企业及主要污染源分布

1.分布

2.工矿企业

3.废弃物


游览小浪底

1.小浪底水库

2.黄河三峡

3.黄河三峡

4.河洛文化

5.黄河小浪底风景区

展开


  


  

  工程全部竣工后,水库面积达272.3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为15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防洪标准由目前的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小浪底水库两岸分别为秦岭山系的崤山、韶山和邙山;中条山系、太行山系的王屋山。它的建成将有效地控制黄河洪水,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的防洪标准由六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的威胁,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小浪底水库还可以利用其长期有效库容调节非汛期径流,增加水量用于城市及工业供水、灌溉和发电。它处在承上启下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控制黄河输沙量的100%。

  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28日实现大河截流,1999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总工期11年,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87.3%。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工程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工程建成后,可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基本解除黄河下游凌汛威胁,可滞拦泥沙78亿吨,相当于20年下游河床不淤积抬高,电站总装机18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51亿千瓦时。

  小浪底工程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调水调沙库容10.5亿立方米,死库容75.5亿立方米。有效库容51.0亿立方米。小浪底工程的开发目标是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等。

  小浪底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组成。

  小浪底工程拦河大坝采用斜心墙堆石坝,设计最大坝高154m,坝顶长度为1667m,坝顶宽度15m,坝底最大宽度864m。坝体启、填筑量5l.85万m3、基础混凝土防渗墙厚l.2m、深80m。其填筑量和混凝土防渗墙均为国内之最。坝顶高程281m,水库正常蓄水位275m,库水面积272km2,总库容126.5亿m3。总装机容量180万KW,年发电量51亿度。水库呈东西带状,长约130km,上段较窄,下段较宽,平均宽度2km,属峡谷河道型水库。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1327立方米/s,输沙量16亿t,该坝建成后可控制全河流域面积的92.2%。

  泄洪建筑物包括10座进水塔、3条导流洞改造而成的孔板泄洪洞、3条排沙洞、3条明流泄洪洞、1条溢洪道、1条灌溉洞和3个两级出水消力塘。由于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所以均布置在左岸。其特点为水工建筑物布置集中,形成蜂窝状断面,地质条件复杂,混凝土浇筑量占工程总量的90%,施工中大规模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设备。

  引水发电系统也布置在枢纽左岸。包括6条发电引水洞、地下厂房、主变室、闸门室和3条尾水隧洞。厂房内安装6台30万kW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80万kW,多年平均年发电量45.99亿kW.h/58.51亿kW.h(前10年/后10年)。

  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设采用国际招标,以意大利英波吉罗公司为责任方的黄河承包商中大坝标,以德国旭普林公司为责任方的中德意联营体中进水口泄洪洞和溢洪道群标,以法国杜美兹公司为责任方的小浪底联营体中发电系统标。1994年7月16日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

  开发目标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小浪底水利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工程规模宏大,地质条件复杂,水沙条件特殊,运用要求严格,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水利工程之一,是一项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DSC09387.JPG
DSC09388.JPG
DSC09389.JPG
DSC09390.JPG
DSC09391.JPG
DSC09392.JPG
DSC09393.JPG
DSC09394.JPG
DSC09395.JPG
DSC09396.JPG
DSC09397.JPG
DSC09398.JPG
DSC09399.JPG
DSC09400.JPG
DSC09401.JPG
DSC09402.JPG
DSC09403.JPG
DSC09404.JPG
DSC09405.JPG
DSC09406.JPG
DSC09407.JPG
DSC09408.JPG
DSC09409.JPG
DSC09410.JPG
DSC09411.JPG
DSC09412.JPG
DSC09413.JPG
DSC09414.JPG
DSC09415.JPG
DSC09416.JPG
DSC09417.JPG
DSC09418.JPG
DSC09419.JPG
DSC09420.JPG
DSC09421.JPG
DSC09422.JPG
DSC09423.JPG
DSC09424.JPG
DSC09425.JPG
DSC09426.JPG
DSC09427.JPG
DSC09428.JPG
DSC09429.JPG
DSC09430.JPG
DSC09431.JPG
DSC09432.JPG
DSC09433.JPG
DSC0943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沿途旅游景点为:

  (1)黄河八里胡同。从新安县大峪沟口至上游窨头山与北岸八角山峡谷止,8公里峡谷,河岸狭窄,水流湍急,沿河有滚锅碛(搅旋缸)、盘马碛、硬石窝、乱滩花、夫人躔等急流险滩,航运不便。大峪沟内有李闯王藏兵洞。北岸陶山山壁上有石人、石洞、摩崖石刻。莲花战山与北岸田山峡谷是最险要之处,谷内步行道路断绝。两岸峭壁十余米处有断断续续的古栈道,使你会想象纤夫拉纤时雄壮有力的号子声。莲花战山崖突入河边的山梁上,有古猿观涛石,村民戏称张公背张婆。窨头山临河石壁上有石佛笑波石,有上下两个独立石如将军守关。如乘船过此,真乃惊心动魄。从下游拴马抽水站至上游后教湾全长27公里大峡谷,悬崖峭壁,秀峰危岸,急流险滩,风光无限。

  (2)岱嵋寨山。位于新安县、渑池县交界处,主峰1346.4米。北、西、南三面陡峻,东面为山坡牧牛场。次峰为岱嵋娘娘梳妆台,台有南、北双台,台东、南、西三面皆悬崖峭壁,两台中有独木桥沟通,南台南下石崖如老虎口。梳妆台南面山顶有水池如镜。主峰东侧牧场上,建有岱嵋庙。用层石砌墙,仅有三间,庙内主奉岱嵋圣母神位,有残碑四块。不知创始于何年。庙西有1968年所建学校旧址,现已荒废。每年六月六日有庙会。登此山,由东北方向凤凰台处登山,台下有铁矿,现有开矿石路可上半山腰。山谷中有水溪,人称闯王杀人坎,风光秀美。主峰北山脚下有柏帝庙,庙内巨柏树围7.75米,树高29.5米,干分为五。有砖木瓦房20余间,曾为小学占用。有残碑二通,最早均为明万历年间重修。

  (3)荆紫山。距新安县北56公里,山势沿黄河南岸东西走向,西起新渑交界处之岱嵋山,东至莲花寨(战)山,绵延六七十公里。其主峰为荆紫山,海拔829米。山势陡峭挺拔,高下7.5公里,有盘道可以攀登。山多荆树,紫花漫山得名。古传其北麓产金,故又名金子山。《山海经》称敖岸山。山顶有玉皇阁,为八角亭式建筑,并有明正德五年《重建玉皇庙记》碑一通。其东侧下有真武堂遗址及残碑六通,系明代重修殿堂碑记。南山脚建有通仙观,俗称荆山庙,为宋元时所建。有殿宇数间及残碑五通。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有庙会。登上山顶,放眼四望,可目穷千里,豫西、晋南,苍山如海,滚滚黄河如长龙巨蟒,由万山丛中狂奔而来,旋又盘谷穿峡翻腾而去,足使人胸怀豁明,豪情倍增。峰峦绝壁间岚霭蒸腾,孤峰独秀,晴岚围翠,列“荆紫生岚”为新安八景之一。

  (4)龙潭沟。位于新安县西北石井乡,距县城50公里左右。是黄河支流清河源头峡谷。有牛魔王洞、铁扇公主洞、玉女峰、红孩儿寺、古檀树、龙潭瀑布、青龙关、月牙潭、葫芦套、一线天、乱石滩、虎头崖、龙王洞、飞龙瀑布、刀劈峰、马蹄石、饮马槽等景观。山上多次生林,山花烂漫,野果飘香,山鸟鸣唱,烟岚飘渺。

  (5)黄鹿山。位于柏崖山西,南靠邙山,西、北、东三面临水库,湖光山色浑为一体。这里有三国曹魏与袁绍逐鹿中原的赤河滩古战场、曹营凹、谢家庄北魏石窟。

  (6)柏崖山。小浪底水库大坝南岸,主峰海拔480.2米。西峰上有微波塔,峰下有神树峰。小浪底专用公路从中穿过。东魏时建有柏崖城。唐玄宗开元廿一年(733年),度支裴卿在山下置柏崖仓,以方便陕洛间粮食、物资运输。

大坝设计特点


  小浪底水利枢纽主坝为壤土斜心墙土石坝,上游围堰为坝体的一部分,坝基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工程初步设计为斜墙坝型,后优化为斜心墙坝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水平防渗为主,垂直防渗为辅;后者以垂直防渗为主,水平防渗为辅。目前大坝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适度地考虑了库区淤积的防渗作用,使坝基防渗效果更为可靠;

  2、上爬的内铺盖改善了上游坝坡的抗滑稳定性,既实现了库区淤积的连接,又不会对坝坡产生太大的影响;

  3、减少了上游围堰的土方填筑量及基础处理工程量,使截流后比较紧张的工期得以缓解;

  4、与斜墙坝相比,混凝土防渗墙受力有所恶化,且造墙难度增加。

DSC09435.JPG
DSC09436.JPG
DSC09437.JPG
DSC09438.JPG
DSC09439.JPG
DSC09440.JPG
DSC09441.JPG
DSC09442.JPG
DSC09443.JPG
DSC09444.JPG
DSC09445.JPG
DSC09446.JPG
DSC09447.JPG
DSC09448.JPG
DSC09449.JPG
DSC09450.JPG
DSC09451.JPG
DSC09452.JPG
DSC09453.JPG
DSC09454.JPG
DSC09455.JPG
DSC09456.JPG
DSC09457.JPG
DSC09458.JPG
DSC09459.JPG
DSC09460.JPG
DSC09461.JPG
DSC09462.JPG
DSC09463.JPG
DSC09464.JPG
DSC09465.JPG
DSC09466.JPG
DSC09467.JPG
DSC09468.JPG
DSC09469.JPG
DSC09470.JPG
DSC09471.JPG
DSC09472.JPG
DSC09473.JPG
DSC09474.JPG
DSC09475.JPG
DSC09476.JPG
DSC09477.JPG
DSC09478.JPG
DSC09479.JPG
DSC09480.JPG
DSC09481.JPG
DSC09482.JPG
DSC09483.JPG
DSC09484.JPG
DSC09485.JPG
DSC09486.JPG
DSC09487.JPG
DSC09488.JPG
DSC09489.JPG
DSC09490.JPG
DSC09491.JPG
DSC09492.JPG
DSC0949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地理位置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豫、晋两省交界处,在洛阳市西北约40km。上距三门峡坝址130km,下距郑州花园口128km。北依王屋、太行二山,南抵崤山余脉,西起平陆县杜家庄,东至济源市(原济源县)大峪河。南北最宽处约72km,东西长93.6km。 淹没区涉及两省4市(地区)所管辖的8个市(县),即河南省的孟津、新安、渑池、陕县、济源;山西省的垣曲、平陆、夏县。

地质地貌

  水库集水区处于峡谷地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岸为崤山东北余支,地势陡峻;北岸有太行、王屋山脉。两岸地形起伏较大,西部、北部多1000米以上高峰,西阳河上游历山海拔2321m为区内最高峰。区域内大面积分布着第四系黄土,以及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安山岩、寒武系灰岩、砂页岩、红色砂、页岩和粘土岩。

气候

  库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2.4~14.3℃,昼夜温差大,元月平均气温最低,七月份气温最高;库区年平均降水量616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而冬季雨量稀少;年平均蒸发量为2072mm,全年以夏季蒸发量为最大,冬季蒸发量最小;年平均湿度在62%左右。

水文水资源状况

  黄河由西向东穿过库区,水流湍急,流程130km,其间有较多的支流、支沟、毛沟汇入,较大支流计有18条,多数分布在库中区和库前区,如北岸的西阳河、逢石河、亳清河、沇西河和南岸的畛河、青河、北涧河等河流。 黄河三门峡至小浪底区间流域面积为5756平方公里,约占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流域面积的14%。支流来水流量一般较少,且经常出现断流。汛期常有短时间暴雨洪水,一般每年出现3~4次。

矿产资源

  该区域深厚的沉积地层中发育了种类繁多的沉积、变质矿产资源,如煤、硫磺、铜、铝矾土、铁、黄铁矿、石英、白云岩、石灰石等。

  库区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矿、硫磺矿、铜矿和铝土矿。煤矿在各县(市)的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煤质优良,蕴藏丰富;铜矿主要分布在275m高程以上,垣曲县亳清河、板涧河上游,归属于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硫磺矿主要分布于新安县境内的畛河、青河流域;铝土矿主要分布在新安、渑池、陕县等地,矿质优良,品位居全国之首,储量达0.62亿t,较大的企业为长城铝业公司洛阳铝矿。

土壤植被状况

  区域属温带半湿润地带,广泛分布着暖湿带的地带性土壤,其土壤类型为棕壤和淋溶褐土,浅山丘陵主要分布着褐土类中的红粘土、立黄土、白面土。在山前的冲积平原下部和局部低洼地区分布着潮土。

  库区植被覆盖率约为20%,地表植被密度不一,部分地表裸露。植被型有灌丛和草丛、阔叶林、针叶林,山区有小面积的天然林;植物有刺槐、榆、侧柏、荆条、酸枣等。

  区域内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受到人类活动较大的影响,由于放牧牛羊、烧柴、开垦耕地、常年干旱缺水等原因,库区植被不断遭受破坏,致使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农业经济状况

  小浪底水库淹没影响到河南、山西两省三市一地区的八个县(市),29个乡(镇),涉及人口16万人,淹没土地总面积为4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0万亩。该区域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大于西部,平均人口密度330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约1.25亩。淹没区每年的农业总产值1.2亿元。 农作物夏粮以小麦为主,秋粮以玉米、谷子、红薯为主。农作物产量水田亩产超过1000斤,旱田亩产500~900斤,棉花亩产50~150斤。

工业经济情况

  各县(市)的工矿企业只有少部分分布在小浪底区域内,1996年区域内六县(市)的工业总产值为5亿元,而其全部工业总产值为86.5亿元。从区域内的工业产值分布来看,垣曲县最大,占区域的46%;新安次之,占31.6%,其它县(市)较少,均小于8.0%。

监测站网布设情况


  小浪底的环境监测主要分三个部分,即库区、施工区、移民区,各部分监测项目、断面测点布设、监测频率各不相同。库区水质监测包括地面水监测14个断面,底质监测4个断面;施工区监测包括地表水干支流6个断面、生活用水37个测点、河流底质12个点、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17个监测点、大气测点、噪声12个测点;移民区包括生活饮用水28个测点和土壤28个采样点。根据实际情况,监测时断面测点数和监测项目有所调整。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工矿企业及主要污染源分布


分布

  小浪底库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沿河滩地,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较少,大部分工矿企业集中在县城,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绝大多数为乡村或个人兴办的小煤矿、小硫磺窑、小铁矿和小铝矿。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质地较好,形成了以矿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共有企业110家。淹没区内工矿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是新安县的仓头乡、西沃乡和垣曲县的古城乡。

工矿企业

  区域内矿业企业较多,约占工矿企业总数的80%,其中以煤炭采选业为多,达70余家。此外还有炼焦业、电力工业、建材工业和铁冶炼业等。工业产值比重最大的行业为有色金属工业和煤炭采选业,合计占工业总产值的82%,其它依次为电力工业、炼焦业、铁矿采选业、铁冶炼业、建材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区内工矿业规模一般较小,产值超过一千万的企业仅15家。 煤炭采选业分布较普遍,较大的煤矿有五家,分别是新安煤矿、五一煤矿、黄沙坪煤矿、寺村二矿和观音堂煤矿。有色金属工业绝大部分分布于垣曲县,主要是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下属的各单位,包括三座铜矿和冶金厂、铜厂,以及位于畛河上游的中国长城铝业矿山公司洛阳铝矿。炼焦业主要分布在渑池、济源、垣曲和新安县。电力工业主要有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电厂和平陆电厂。铁矿采选业有逢石河上游的济源钢铁厂铁矿、渑池县南村乡黄河采运公司,前者规模较大,产值上千万。铁冶炼业均在山西境内,有平陆曹川铁厂和垣曲长直铁厂。食品加工业主要是酒厂、啤酒厂和副食品加工厂,均位于垣曲县亳清河流域。

废弃物

  据调查,区域内固体废弃物,库区有煤矸石约70万t,硫磺尾矿及硫磺冶炼渣等固体废物1000万t以上。180m以下截流淹没区小硫磺矿7个,硫磺尾矿7万t;淹没民办小土硫磺冶炼窑510座,硫磺冶炼渣285万t。

游览小浪底


小浪底水库

  位于穿越中条山、王屋山的晋豫黄河峡谷中,库区全长130公里,总面积278平方公里。小浪底大坝截流后,晋豫黄河峡谷与库区的柏崖山、红崖山、黄鹿山等20多个风景点及雄伟的水库大坝交相辉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使得小浪底水库同时成为由山水自然风光和水利工程组成的大型旅游区。

  小浪底水库内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使自然景观近有曲折蜿蜒的河湾,远有烟色浩淼的湖面。从码头登舟,击水搏浪,出入高峡平湖,观赏沿岸山水风光,尽情领略母亲河的风采,以景观上的美、幽、奇、胜、典满足人们高尚的享受和回归自然的追求,在风格上既有田园风情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时尚的豪华气魄。

黄河三峡

  是小浪底与王屋山所孕育的精华,位于小浪底水库大坝上游20公里处,总面积40平方公里,是小浪底风景区的精华所在。八里胡同位于黄河中下游最窄处,两岸断壁如削,中间河水奔涌,三条峡谷各具风采:孤山峡鬼斧神工,千切壁立;龙凤峡盘龙走蛇,曲折迂回;大峪峡开阔舒展,气象万千。特别是九蹬莲花栈,九蹬九级,次第升高,望之若莲花盛开,似出水芙蓉,号称“鲧山禹斧”。而且还有隋唐古栈道、陈谢大军黄河渡等多处丰富的文化胜迹,自然人文景点多达60 余处,是我国北方少有的山水景观,完全可以和长江三峡媲美。

  小浪底水库截流后,已经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观光游客,他们对壮美秀丽的景色赞叹不已,将小浪底誉为“小千岛湖”,认为小浪底集三峡之险与漓江之秀于一体,必将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

  游览小浪底,可以由山西、河南两侧进入景区。小浪底库区总面积278平方公里,涉及山西的垣曲、夏县、平陆三个县,其中,垣曲县正位于水库回水区中段,水域面积占到库区总面积的60%。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小浪底景区内最具特色的风景线之一。大坝景区南距洛阳市40公里,北距济源市30公里。小浪底大坝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也是我国跨世纪第二大水利工程。总装机容量为180万千瓦地下发电厂房,高160米,长1667米的粘土斜心墙堆石坝,巍峨的进水塔,壮观的出水口,在不足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拥有纵横交错的108条洞群等,使小浪底具备了防洪、防凌、发电、排沙等多项功能,是旅游者观赏黄河沧桑巨变的一大景观。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活动,气势雄伟,媲美钱塘潮。水库蓄水后在大坝上游所形成的浩淼水面、曲折河巷与雄伟山势竞相生辉,构成了“北国山水好风光——黄河小浪底”。

黄河三峡

  ,融小浪底与王屋山和荆紫山的山水文化与历史文化于一体,是景区精华之一。位于小浪底水库大坝上游20公里处,总面积40平方公里。三条峡谷各具风采:八里峡位于黄河中下游最窄处,两岸断壁如削,中间河水奔涌;孤山峡鬼斧神工,千仞壁立;龙凤峡盘龙走蛇,曲折迂回。特别是九蹬莲花栈,九蹬九级,次第升高,望之若莲花盛开,似出水芙蓉,号称“鲧山禹斧”。峡谷景观独特,兼具我国山水风光中“南雄北秀”两大特色。

河洛文化

  是小浪底风景区黄河历史文化的代表。位于小浪底大坝下游15公里处。河洛文化景区由汉光武帝陵、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等景点组成。王铎故居收藏有王铎书法代表作品《拟山园帖》石刻90帧,综合展示了王铎书法艺术。龙马负图寺又名“伏羲庙”,是中华人文之祖、人根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更是河洛文化源头,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寻根问祖。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陵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现存隋唐古柏1458株,其独有的“四绝三奇”,千百年来为观者称奇乐道。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河小浪底风景区

  是以黄河中下游水利枢纽工程、峡谷河流为主要特色,体现黄河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的大型山岳湖泊型风景区,是开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最佳场所。

  全国一流生态旅游精品,国家水利风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北国山水好风光——黄河小浪底,热情欢迎您的到来。

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经过自北魏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DSC09542.JPG
DSC09543.JPG
DSC09544.JPG
DSC09545.JPG
DSC09546.JPG
DSC09547.JPG
DSC09548.JPG
DSC09549.JPG
DSC09550.JPG
DSC09551.JPG
DSC09552.JPG
DSC09553.JPG
DSC09554.JPG
DSC09555.JPG
DSC09556.JPG
DSC09558.JPG
DSC09559.JPG
DSC0956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和甘肃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青山绿水,万像生辉,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早在1961年既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

卢舍那大佛

名录》。2006年1月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是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的习惯的称为龙门了。

  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温泉增辉。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据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我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

莲花洞

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的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DSC09494.JPG
DSC09495.JPG
DSC09496.JPG
DSC09497.JPG
DSC09498.JPG
DSC09499.JPG
DSC09500.JPG
DSC09501.JPG
DSC09502.JPG
DSC09503.JPG
DSC09504.JPG
DSC09505.JPG
DSC09506.JPG
DSC09507.JPG
DSC09508.JPG
DSC09509.JPG
DSC09510.JPG
DSC09511.JPG
DSC09512.JPG
DSC09513.JPG
DSC09514.JPG
DSC09515.JPG
DSC09516.JPG
DSC09517.JPG
DSC09518.JPG
DSC09519.JPG
DSC09520.JPG
DSC09521.JPG
DSC09522.JPG
DSC09523.JPG
DSC09524.JPG
DSC09525.JPG
DSC09526.JPG
DSC09527.JPG
DSC09528.JPG
DSC09529.JPG
DSC0953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洞窟简介


概况

  风景秀丽,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自古以来,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悉达多·乔达摩,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和我国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他在29岁时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释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DSC09541.JPG
DSC09501.JPG
DSC09502.JPG
DSC09503.JPG
DSC09504.JPG
DSC09505.JPG
DSC09506.JPG
DSC09507.JPG
DSC09508.JPG
DSC09509.JPG
DSC09510.JPG
DSC09511.JPG
DSC09512.JPG
DSC09513.JPG
DSC09514.JPG
DSC09515.JPG
DSC09516.JPG
DSC09517.JPG
DSC09518.JPG
DSC09519.JPG
DSC09520.JPG
DSC09521.JPG
DSC09522.JPG
DSC09523.JPG
DSC09524.JPG
DSC09525.JPG
DSC09526.JPG
DSC09527.JPG
DSC09528.JPG
DSC09529.JPG
DSC09530.JPG
DSC09531.JPG
DSC09532.JPG
DSC09533.JPG
DSC09534.JPG
DSC09535.JPG
DSC09536.JPG
DSC09537.JPG
DSC09538.JPG
DSC09539.JPG
DSC09540.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洞窟简介


概况

  风景秀丽,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自古以来,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的艺术造诣。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对象。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悉达多·乔达摩,原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儿子。他和我国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要年长12岁。他在29岁时出家修行,经过六年,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释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萨。二菩萨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还各有造像一铺,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特别是位于第三层的帝后礼佛图,它们反映了宫廷的佛事活动,刻划出了佛教徒虔诚、严肃、宁静的心境,造型准确,制作精美,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被盗往国外了。现在分别陈列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美国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的洞窟为北魏时期开凿,但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宾阳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又续凿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属于过渡时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她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的精美范例。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整个姿态显得非常优美端庄。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早年参观龙门时,被她那优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赞赏,此后经过艺术加工,成功地运用到他的表演中。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国寺位于河南开封市自由路西段,原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齐天宝六年(555年)始建国寺。相国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禅宗胜地,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整个建筑保持着清代风格,古色古香,金碧辉煌。另外也有日本相国寺。

目录

开封大相国寺

1.寺院简介

2.建寺由来

3.历史沿革

4.寺庙结构

5.修缮技术

6.寺内布局

7.寺庙文化

日本相国寺

开封大相国寺

1.寺院简介

2.建寺由来

3.历史沿革

4.寺庙结构

5.修缮技术

6.寺内布局

7.寺庙文化

日本相国寺

展开

开封大相国寺


寺院简介

  开封大相国寺后毁

  


开封大相国寺

于战火。唐景云二年(711年)重建。次年,唐睿宗为纪念他以相王身份入继皇位,乘改年号为延和元年之际,赐以今名,并御书“大相国寺”匾额。明末毁于黄河水淹,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再重建。清重建的相国寺规模远逊于唐宋,其格局基本保存至今,即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碑楼、二殿(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八宝琉璃殿、藏经殿。寺前院东侧还建有钟楼

建寺由来

  相国寺的名称,始于唐朝,现在的相国寺是清朝重建后又修葺的。据《如梦录》记载,相国寺这个地方原是战国时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故宅,宋代曾在此兴建一座信陵亭,名为信陵坊。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在此兴建寺院,名建国寺,后毁于战火。唐初这里成了歙州司马郑景的宅园。

  唐长安元年(701年)名僧慧云从南方来到开封,用募化来的钱买下郑景的住宅和花园,于唐景云二年(711年)兴建寺院,并根据施工中从地下挖出的北齐建国寺旧碑,又命名为建国寺,同时将募铸的一尊高3米的精美弥勒佛铜像安置寺中。

  建国寺重建时,唐睿宗为这个寺院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的匾额,这就是相国寺的来历。

历史沿革

  唐代的相国寺,虽是初创,但由于是皇帝赐名,故声誉很高。相国寺规模很大,建筑豪华,唐天宝四年(745年)由边思顺负责修建的排云阁是相国寺里最高的建筑物,阁高10米,和当时扬州有名的西灵塔同高,宏伟壮丽。唐代时的相国寺里有许多著名壁画,其中有大画家吴道子在寺中画的文殊维摩像珍品、名画家石抱玉画的护国除实患变相、车道天王像、智俨和尚画的三乘因果入道位次图以及大书法家李邕和大画家韩干等为相国寺创作的优秀作品,此外,还有雕塑大师杨惠之的许多雕塑佳作。艺术水平很高,得到当时人们的高度评价。

  


开封大相国寺

唐代相国寺,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日本僧人空海在中国留学时,就曾在相国寺居住过。空海在中国专门学习佛法和文字,后来他用中国汉字的草体偏旁创造出一种名叫平假名的日文字母,平假名字母至今还在日文中使用,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唐代相国寺豪华、宏大的高大建筑屡遭雷击火灾,其中以后大顺二年(891年)排云阁被雷击所引起的大火,造成的损失最为惨重。后有高僧贞俊主持募化,历经数年重新修葺。

  宋代,相国寺被封为皇家寺院,寺中著名和尚也都获得皇帝亲赐封号荣誉。北宋时期,是相国寺最繁盛的一个阶段。宋太祖派大将曹翰征南唐打下江州(今江西九江),从庐山东林寺运回的五百个铜罗汉放到相国寺里。宋太宗晚年对相国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后,不仅规模扩大,而且寺容改观。正殿高大,庭院宽敞,花木遍布,僧房栉比,许多著名的艺术家的佳作,也荟萃于此。当时最有名的画家高益燕文贵孙梦卿石恪高文进、雀白、李济元等,都在相国寺画出了他们的优秀杰作。宋代相国寺每月有五次庙会,商人达万余人,此外还有杂技、戏剧、说书的、卖艺的等文艺活动,十分繁华。当时人们形容相国寺是“金碧辉映,云霞失容”。《东京梦华录》记载有“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之盛况。

  北宋时代,相国寺不仅是全国佛教中心,而且也是国际佛教活动中心,许多国家的外交使节和僧侣都到相国寺参拜和学习佛法。宋太祖时,出家为僧的天竺(今印度)王子曼殊室利到中国后,曾在相国寺进行佛教活动,并将相国寺的盛况写入自己的著作。宋熙宁七年(1074年),朝鲜崔思训曾带几名画家到中国,将相国寺的全部壁画临摹回国。宋徽宗时,曾将宋太宗写的“大相国寺”匾额赠送朝鲜使者带回国。可见相国寺在当时曾促进了佛教传播,增进了中外交往等重要作用。

  八角琉璃殿——罗汉殿

  相国寺在金代和元代由于战乱严重损毁,逐渐萧条。到了明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朱元璋又当过和尚、重视佛教,故对相国寺多次重修,所以相国寺又兴旺起来。明成化十二年(1474年)曾一度将相国寺改名为崇法禅寺,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水灌淹开封城,相国寺变成一片废墟。

  

DSC09619.JPG
DSC09577.JPG
DSC09578.JPG
DSC09579.JPG
DSC09580.JPG
DSC09581.JPG
DSC09582.JPG
DSC09583.JPG
DSC09584.JPG
DSC09585.JPG
DSC09586.JPG
DSC09587.JPG
DSC09588.JPG
DSC09589.JPG
DSC09590.JPG
DSC09591.JPG
DSC09592.JPG
DSC09593.JPG
DSC09594.JPG
DSC09595.JPG
DSC09596.JPG
DSC09597.JPG
DSC09598.JPG
DSC09599.JPG
DSC09600.JPG
DSC09601.JPG
DSC09602.JPG
DSC09603.JPG
DSC09604.JPG
DSC09605.JPG
DSC09606.JPG
DSC09607.JPG
DSC09608.JPG
DSC09609.JPG
DSC09610.JPG
DSC09611.JPG
DSC09612.JPG
DSC09613.JPG
DSC09614.JPG
DSC09615.JPG
DSC09616.JPG
DSC09617.JPG
DSC0961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封大相国寺

清朝初年,在相国寺旧址废墟上重建寺院。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命用银一万两,对相国寺进行大规模重修,历经两年零七个月,才完成了浩大修建工程,从此相国寺又兴旺起来。清时的相国寺,仅常住和尚就有300多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再次决民开封城内水深丈余,寺中建筑又遭到严重损毁。

  新中国成立后,相国寺经过多次修葺,面貌焕然一新。今日寺内古建筑群由南向北,沿一条中轴线整齐排列,主体建筑正门、二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和藏经楼共五重建筑。中轴线两侧,是对称式的两列阁楼式建筑,东侧是东厢房(即东阁,或称观音阁),西侧是西厢房(即西阁,或称地藏阁)。整个建筑保持着清代风格。建筑群,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正门是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牌楼式建筑,山门上横书“相国寺”三字,大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古雅大方。二殿内设有相国寺历史展览。大雄宝殿是座重檐复字,顶为黄绿琉璃瓦大建筑,大殿周围及月台边沿设有汉白玉雕狮石栏杆,殿南石阶上雕盘龙,阶下南边有小花园,园中有太湖石喷水池,风景优雅。在东西厢房中设有展览室、阅览室、游艺室、外宾接待室及展销部等。

寺庙结构


开封大相国寺

相国寺是历史上名寺之一,唐宋时规模宏大,仅中庭两庑即可容纳万人。明之前,寺内还藏有大量稀世之宝,如唐画圣吴道子、塑圣杨惠之和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手迹等,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艺术宝库。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所描绘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结识鲁智深等精彩故事,便都发生在相国寺的菜园里。

  清重建的相国寺规模远逊于唐宋,其格局基本保存至今,寺内古建筑群由南向北,沿一条中轴线整齐排列,主体建筑正门、二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和藏经楼共五重建筑。中轴线两侧,是对称式的两列阁楼式建筑,东侧是东厢房(即东阁,或称观音阁),西侧是西厢房(即西阁,或称地藏阁)。

  现在的大相国寺,占地30亩,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殿宇古迹。由新加坡灵山寺赠送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于1993年安奉于寺内。各殿安奉的佛像金碧辉煌、制作精良,均为佛教雕塑艺术的珍品。八角琉璃殿中心亭的一尊银杏木雕千手千眼观音像,更是蜚声海内外。这尊雕像高达7米,像分四面,每面分四层,各雕手臂千只,精美之极,雕造于乾隆年间(公元1736-1785年),历时50多年,工艺之精,造型之美,举世无双,极为珍贵。

  八角琉璃殿,又称罗汉殿,为清代乾隆三十一年重修,建筑奇巧,精美无比,极具特色,为汉地佛寺中罕见的古建筑。

修缮技术

  历史上该殿曾遭水患陷于泥沙。1980年6月至1981年5月,当地采用撬升技术,成功地将此殿整体提升1.67米,在古建筑修缮技术中取得重大突破,这项成果荣获国家和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封清明上河园

  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全国文明风景区示范点。是以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1:1的比例,集中再现原图风物景观的大型宋代民俗风情游乐园。


清明上河园

《大宋.东京梦华》是由清明上河园景区投资 1.35亿元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由著名导演梅帅元策划。《大宋.东京梦华》全剧共70分钟,由700多名演员参与演出,是中国实景演出的又一力作。

  整个实景演出运用大量的科技元素,制造出梦幻般的意境,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千年前的繁华的大宋帝国。八阙经典宋词和一幅《清明上河图》串联的画面,将精心选择的北宋印象包含进去,以唤起一个民族对兴衰的思考和渴望崛起的激情。

  演出时间 每晚8:10---9:20演出。 时长:70分钟

  票价政策:

  御座:999元 贵宾座:399元

  A票:249元 B票:169元

编辑本段

开封清明上河园精彩表演


1、清明上河园演出之包公迎宾

  表演地点:迎宾门外广场

  千年前大宋鼎盛繁华之时,中州汴梁政通人和,是一片繁荣清平世界,乃建此清明上河园以迎四海宾客。开封府尹包拯包龙图奉旨文5武百官,设皇家仪仗,行开园之典。清明上河园的全天胜景正式拉开序幕。

2、清明上河园演出之盘鼓迎宾

  表演地点:迎宾门内广场

  “盘鼓”一响震天下,位列中华五鼓之一的盘鼓,汲取五千年中原大地的厚重文化。鼓声雷动奔腾如黄河之水东去,舞者雄姿恰似少林神功。

3、清明上河园演出之汴河漕运

  表演地点:虹桥两侧水面

  “汴河”作为北宋重要的交通运输线路,担负着北宋政治、经济、军事重要使命。

4、清明上河园表演之绝活

  表演地点:勾栏瓦肆

  身怀绝艺的市井奇人,精彩纷呈的民间绝活。

5、清明上河园表演之高跷

  表演地点:露天舞台

  高高的双拐,自由流畅的身体语言,摆脱地面的狂喜,这就是“高跷”的魅力。“高跷”表演一般是节日喜庆场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没他总觉得不能尽兴,缺点什么。

6、清明上河园表演之斗鸡

  表演地点:竞技馆

  开封斗鸡历史由来已久,作为古代业余娱乐活动项目之一在开封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7、清明上河园表演之编钟乐舞

  表演地点:宣德殿二层

  编钟作为古代重要的乐器,在宫廷庆典时,常编钟齐名,舞者起步。编钟乐舞作为宫廷权贵们享乐的消遣方式几千来长盛不衰。

DSC03335.JPG
DSC03336.JPG
DSC03337.JPG
DSC03322.JPG
DSC03323.JPG
DSC03326.JPG
DSC03327.JPG
DSC03330.JPG
DSC03331.JPG
DSC03332.JPG
DSC03333.JPG
DSC0333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5-21 00: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